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人生是一趟酣畅的旅行——记台湾女作家罗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406  更新时间:2009/10/27 10:54:1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zhangj23

人生是一趟酣畅的旅行——记台湾女作家罗兰

 

苦难中的快乐格外鲜明

罗兰,原名靳佩芬,1919年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师范部毕业。1948年去台湾1959年至1991年,在台湾警广主持音乐及教育节目,长达32年。出版作品除《罗兰小语》外,还包括散文、小说、游记、诗歌、诗论等。2003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1988 年深圳海天出版社首次向中国内地读者推介台湾作家罗兰和她的作品,其后陆续出版了《罗兰小语》、《罗兰散文》以及部分书信体文集和论文集,获得极大反响,在中国内地迅即形成罗兰热被称为青年人心中的福音。其中《罗兰小语》曾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热衷的励志书。《罗兰小语》、《罗兰信箱》等作品,是她在广播电台做主持人向广大青少年进行教诲、或交流心得体会谈心式的作品。由于它充满关爱,充满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和概括,因而不仅广受台湾青少年的喜爱,而且经过岁月沉淀之后,又在大陆青少年中掀起一股热潮。由于出生于中国传统的书香世家。她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底蕴,含蓄、隽永;洋溢着中国式的哲思,睿智、通达;体现着作家对现代社会的深层思考,深刻、清醒。

罗兰一生崇尚淡泊,不追求功名利益。从她的《秋颂》一文中可以清楚的读出她对洒脱的秋的热爱,以及人生观。

 

罗兰印象

  一首歌、一件衣服、一个地方……生活中总会有这样一种事物,不知不觉中成为人生的卷标,也许什么时候,不经意间触及,往日情怀历历再现,无限感叹涌上心头。《罗兰小语》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为了使人生不至真的幻灭而成为冷寂的虚空,我们一定要有一种故意不去看破的执迷;这就是认真……”

  不要对人类失望,我们生就这个样子。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可爱的地方,也有令人失望的地方,能承认这些,我们才可以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对人生太苛求是不会快乐的!

  丝毫不造作地表现自己的感情的人,是可爱的人。”…………

  迷茫、躁动、忧郁的青春时代,这些慈母、长姐般的低语如清风徐来,娓娓入心,不知润抚、点化了多少桀骜不驯的心灵。

  八、九十年代的校园,很少有人不知道这位来自台湾的女作家——罗兰。人们亲切地称她罗兰阿姨。

  烈日下的台北,沿着忠孝南路蜿蜒的小巷,我们去拜访罗兰,怀着膜拜的心情,仿佛要找回一个青春时代的梦想。

  开门来的妇人着一袭浅紫色暗花真丝长裙,略施粉黛,娇小精致。看见一大堆记者,有些慌乱,有些害羞,忙不迭地招呼着:因为你们来,从昨天就开始忙。又要收拾房间,又要去做头发。很晚才睡呢

三室一厅,罗兰阿姨独住。大大的书柜占据了客厅的一面墙,摆放着书籍、字画、工艺品之类,尤其是不同形态的济公像有好几尊。

  请你们不要叫我罗兰老人,更别说我的年龄,好不好?声音软软的,带着浓重的苏杭味,丝毫听不出当年天津卫的痕迹。毕竟,五十多年过去了。

  看见摄影机架起来,罗兰捧着双颊连唤:千万不要拍大特写,我皱纹太多了。她要求摄影师一定要把她拍得漂亮些。

  没有历尽沧桑者的冷峻,也没有事业成功者的矜持。这样一位弱不禁风的妇人,以什么样的心智度过那战乱频仍、风霜雨雪的半个世纪,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或者这样问: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半个世纪的岁月洗礼之后,一位耄耋之年的妇人怎么还能够如此婉约动人?

  记者:罗兰阿姨,您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年代,对于个人来说,你觉得是幸运还是不幸?

  罗兰:我出生那年正赶上五四运动,接着是九一八事变,接着是抗日战争,还有你们说的解放战争,连年战乱,风雨飘摇。我就是这样长大的。我们经历了很多,是苦难吗?是的,也是财富。

  你想,如果不是五四运动,我一个女人怎么可能出来上学,与男人一样得到工作的机会。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使我们遭受了很多的痛苦,可也带来了很大的机遇。苦难有时候是一笔难得的财富,为我以后的创作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还有音乐。音乐使苦难变成快乐,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小时候,家里穷,晚上冷得睡不着,就唱歌,和我弟妹们一起唱,一支接一支……四十多年后,我回大陆探亲,和弟妹们回忆起来,那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

  抗战期间,我去乡下当小学音老师,说好的工资,一到那里没有了。为什么,因为战争。怎么办?学校安排村里的老乡一天送两顿饭给我,一分钱也没有。可我不觉得苦,饭来张口,有什么苦?我一个人住在破庙里,没事就和学生们一起唱歌。我还和我的学生一起去电台唱,唱爱国歌。在日本人统治下,唱这些歌使我们格外兴奋。

  多少年后,当年的学生们还记得,回忆起来那个感动啊!我自己也没想到,歌声会给他们留下那么深的感动和回忆。

  后来到台湾,有些人感觉是逃难。我没有这种感觉。我那时在找工作,在火车上碰见了一位小学同学,帮我弄了一张船票,还是船员舱。我想台湾冬天又不冷,即使找不到工作,光吃香蕉也不会饿死,就来了。

  到了台湾第二天,我去电台找工作,人家问我:你都会什么呀?我说,我什么都会。后来,电台的女同事不高兴,说:那个新来的说她什么都会!你想呀,我来找工作,我要是说我什么都不会,人家能要我吗?就这样,第三天就上班了。

  有人说我运气好,也许吧。心情也有关系,我比较乐观。

  也许因为苦难吧,其中的快乐才分外鲜明。

人生是一趟酣畅的旅行

  记者:作为一个成功的节目主持人和作家,你在书中说信奉道家的为而不争,却又声称自己是特立独行的,你觉得这样矛盾吗?

  罗兰:道家说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我的理解是为而不争,不能什么都不为,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可是,也不要为了功名之争而为,那样岂不是太累?

  中国的佛、道、儒都有自己的神,都讲究修行。出家人在山上修(行)是修自己,为修而修。在尘世中的修(行)是救苍生。济公就是这样的,我最欣赏的就是济公,他不出世,就象是我们家的朋友,整天坐在客厅里,那么平易可亲,修的却是大法。不拘于礼法,做的却是最高境界的善事。

  人也是这样,不能脱离现实而无为,也不能为功名所累。人生是一趟丰富酣畅的旅行,辛苦奔劳是这趟旅行所应付的代价,如果你只付了代价却不欣赏这世界,那太可惜了。

  做你自己喜欢的工作,享受过程,不要有太多现实的目的。我在一个电台做同一个节目,三十多年。别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工作很辛苦,可我有乐趣,便会投入心力。

  后来的罗兰小语,就是当时电台与听众们的一些书信往来和交流。因为都是用心的,觉得可惜,整理一下出版,刚开始也没有想会有什么影响,没想到读者朋友们都很支持。大陆那边的青年朋友也很有共鸣。我四十多岁了才开始写作。现在的朋友们都称我是作家,而不记得我是主持人了。这个结果是我没有想到的。倒是我最衷爱的音乐,至今没有什么成绩。

  我现在老了,不能唱歌了,就念一首诗送给你们,从十九岁开始,这首诗我念了几十年: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能拒绝的快乐

  记者:罗兰阿姨,您的小说中描写了许多爱情故事,非常美好,可最后几乎都没有终成眷属,为什么?你对爱情是悲观的,或者,对家庭是悲观的?

  罗兰:我是一个不容易被感动的人,所以也不容易被伤害。可是一旦动了,就是真诚的、永远的。这方面(有人)可能会认为我保守。

  我几乎已经走了一生,回头看来,有一种顿悟:如果你喜欢上了一个人,有了爱的感觉,千万不要有罪恶感,因为那是人类最美好、最独特的感情。

  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是有灵性的,会恋爱。恋爱的人会想象,会渲染,会夸张,这时,恋爱的人会变得非常伟大、美好。这种形而上的东西是动物没有的。

  现在有的人强调性,说性是人的本能,以为面对这种本能就是进步。我觉得,正好相反,其实,这是一种退步,没有爱的性是一种倒退。

  记者:现在有的女性不要孩子,一心为了事业,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罗兰:结婚后,我用十年时间相夫教子,没有工作。有人问我会不会后悔?当时辞掉工作,确实是被迫的,因为我的先生不希望我继续工作。现在想来,我幸亏这样做了。

  我养了三个孩子,三个活生生的生命,会说,会笑,会思考,你看着他们一点点长大,那种快乐你怎么能够拒绝?

  现在孩子们各有自己的世界,我会经常和他们聊天,象朋友一样。那天,我去参加一个饭局,翻出一条丝巾,和我那天的衣服正好相配,那是女儿好多年前买给我的。我感到多么自豪,我的女儿品味多好啊,好几年了,一点也不过时。晚上我就写信给她,心里满是幸福。这种亲情,有什么能代替吗?

  (我)1948年到台湾,1988年第一次回到大陆,那种感觉啊,好像说,我是放暑假了,拿着一个包包回家了,没有觉得我是四十年才回去一趟啊,没有觉得紧张啊什么的,一概没有,我自己也觉得很奇怪,就那么去了,到了。和弟妹们见面,说长说短。本来只想待五天,后来延长到九天,一到又延长,结果待了五个星期。一点没有陌生感。这就是亲情,有什么能代替吗?

  记者:现代社会,女性要想成功,必须要付出比男人更多的代价。久而久之,变得中性化了,你怎么想?

  罗兰:是啊,有一段时间,女人走入社会,喜欢模仿男人。到现在,还有的女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一定的地位,喜欢人家叫她先生。我就奇怪了,为什么女人一老就会变先生呢?我才不要变成男人呢。

  女人有什么不好?女人有自己的优势啊。女人最大的优势就是进可攻,退可守。女人可以美丽,可以耍赖,男人可以吗?女人为什么一定要与男人比,比得了吗?这么重的摄影机,你扛得动吗?

  我的想法可能有点旧,我觉得让女人做回女人,男人做回男人,才是社会的本来面目。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